今年在美國AAP年會上,看到多位由台灣牙周病學會提名的新一代年輕講師登上國際舞台,讓陳博士感到十分欣慰。
這次也重逢闊別20年的老朋友,陳博士說:「他沒變,我變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對創新的執著。
在會的講師休息室裡,陳博士正準備著演講稿,突然看到久違的老朋友 Dr. Pat Allen。
二十年前,他們曾一起講述軟組織;二十年後,Dr. Pat Allen依然專注於他的Tunneling technique + Alloderm。陳博士則從當年的Root Coverage (結締組織牙根覆蓋術),一路進化Hydraulic Sinus Condensation (水壓式推鼻竇術)、One Drill Implant System(一鑽植牙系統)、Sinus Implant (推鼻竇植牙),直到今日的「陳俊龍博士整套 LEONS Concept 精奈創一鑽植牙」系統。
許多學者,在專業領域能有一次突破,就足以名留青史;但陳博士,從未停止創新發明。也許,下一個創新突破,正在路上。
有醫師表示:
我曾反覆觀摩 Dr. Pat Allen 的手術光碟,每天下班就在電腦前看那流暢又精準的手法。兩週看完、又借、再看一次,甚至買了一組 tunneling 器械,只為靠近那份完美。
後來 Dr. Otto Zuhr 的《粉紅書》出版,我依然如法重來。那時我以為,只要技巧夠細膩,就能做到最好。
直到遇見 Dr. Leon Chen,我才發現真正的差異。其他大師的技術雖然高超,但成功往往需要病人與醫師都達到 100 分的狀態,任何小誤差都可能讓成果失色。
而 LEONS Concepts的系統,讓我看到另一種可能:不是依靠完美條件,而是讓技術本身創造完美。這,才是我真正想學的東西。
會後,一位從威斯康辛(Wisconsin)的醫師來聽陳博士的課,特地詢問「哪裡可以再上陳博士的課」。
陳博士回答他:「在台灣,然後明年9月在Tufts大學課程。」
這位醫師卻說,他等不及了!因為手上有幾位口鼻相通的病人,希望能上一對一的課程,費用多少都沒關係,只要三個小時學習時間。另外,他還想買幾套口鼻相通的Hands-on模型。
這樣的回饋,讓陳博士再次感受當技術能跨越國界,幫助更多病患,那份成就感,就是他堅持教學與分享的初衷。
▲陳博士與 Dr. Pat Allen.
▲陳博士與 來自威斯康辛(Wisconsin)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