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0
T談談

分享

《T談談》【醫師談安樂死】受「死亡醫生」啟發,他認為台灣應...

在台灣,60年代時,因政治緣故,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出國,而我的醫師父親從我進入小學的資優班開始就縝密的計畫將我送出國讀書。到了我12歲時,被父親送到美國去就學,當時的我懵懵懂懂,相當無知,以為美國就等於迪士尼,對於這樣歡樂的地方夢寐以求,到了美國後才發現獨自長大的青少年有多辛苦。

我在美國時,輾轉到了密西根州,如同大家所知,密西根州在40年前還是相當封閉的,直到川普當選的現在,與其他州比起來,還算是較保守。我的青少年時期,因為在玉米田小鎮中長大,資訊不發達,到了18歲,我動身前往哈佛大學就讀時,我的視野才逐漸開闊。


到了波士頓這個大城市後,才發現自己的渺小。雖然身在異鄉,但仍時常關係密西根州的新聞。有天,我在媒體上看見自己曾居住過的小鎮薩基諾(Saginaw)出現了「醫師殺死病人」的消息。


當時的我正在就讀醫學院,在醫學院中,教授總是叮嚀我們「救人是醫師的天職」,穿上白袍就等於神聖的宣誓,怎麼會出現醫師殺患者的新聞。無疑地,在密西根州的小鎮引起軒然大波,不只宗教界人士抨擊,法界也呼籲要將這位醫師處以死刑,連醫界也認為這位「殺人兇手」不配叫做醫師,毫無醫德。


但是,當我這個在密西根州長大的孩子,到了大城市,學會了用站在當事者的角度思考,我開始去了解這位醫師的背景,他所經歷的人生故事,漸漸懂得為什麼身為醫師的他,要「殺死」患者,原來,這位醫師提倡的是「安樂死」。

這位醫師叫做傑克凱沃基安Dr. Jack Kevorkian,一般人對這名字可能不熟悉,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死亡醫師」(Dr. Death)。

"這位醫師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死亡並非犯罪」( Dying is not a crime.),他就是國際間第一位提出安樂死理念的醫師。美國HBO為了他拍攝了一部同名電影(死亡醫師),而英文原名就是 You don’t know Jack."


You don’t know Jack. 這句話其實是句美國俚語,翻成中文就是非常口語的「你懂什麼啊?」,所以片商以醫師的名字作為片名,第一是要揭開這位神秘的死亡醫師的面紗,其次就是暗諷芸芸眾生,像是宗教界的衛道人士、當初將他判刑入罪的法官與見縫插針的醫界同業,「你們到底懂什麼」?

安樂死,Euthanasia,就是希臘文中的「美麗的死亡」,聽起來頗浪漫,一點都不會聯想到黑暗的死亡,提倡此理念的醫師怎麼會被外界貼上「毫無醫德」的標籤?


這位人稱死亡醫師的凱沃基安,出生在密西根州,從小就非常聰明,雖然一路順遂的念到了醫學院,也在醫院工作,看似平穩的人生,但卻因為凱沃基安醫師體內不安分的靈魂,讓他的人生充滿傳奇。


凱沃基安醫師非常痛恨醫院守舊的觀念、懶散的管理模式,於是連退休金都不願領就離開醫院,到了其他州去從事醫學研究,後來推廣器官移植,但在推廣之初,不少人懷疑他在私下做販賣器官的勾當,於是他滿腔熱血就被這些流言蜚語所澆滅,在沒有金錢與資源的情況下,凱沃基安醫師黯然地回到密西根州。


回到密西根州的凱沃基安醫師,偶然發現許多患者人生中大半時候都受疾病所苦,想結束生命卻又無能為力,他暗暗的心疼這些患者,但因當時並沒有醫師提倡「善終」觀念,因此患者的大半人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說穿了就是在等死。

1990年,凱沃基安醫師開始提倡死亡醫學諮詢,但這樣的「服務」看在同是醫師的眼裡卻不以為然,甚至嘲諷凱沃基安「這是自殺診所嗎?」並告誡他,這樣是殺人,不是救人,醫師不該做這種瘋狂之事,無疑是喪盡天良。


"但凱沃基安確認為,醫師不只要救助患者的生理,心理層面也不得忽視,我們可以用藥物幫助患者止痛,那為何不能脫離痛苦呢?醫師不該替病人做決定,病人若決心要離開人間,醫師就應該尊重患者的抉擇,而非盲目的救治患者。"


凱沃基安的安樂死理念逐漸成熟,是因一位名為大衛的脊椎損傷患者向法院訴請停止醫療、拔除生命維持器,並要求醫院給予毒藥自殺。原來,年輕時的大衛因熱愛衝浪,某次衝浪時脊椎不慎骨折,就這樣,四肢癱瘓了20多年,但這20多年來,大衛堅持生活自理,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已無力負擔醫療與看護費用,龐大的經濟壓力與心理憂慮讓他出此下策,但當時法院拒絕作出判決,而大衛的人生就只能繼續「等死」。


幾個月後,種種因素讓大衛的主治醫師停止了生命維持器,大衛離世了。凱沃基安醫師非常憤怒,他認為,這幾個月這樣拖延著大衛的生命,主治醫師的做法與德國萬惡的納粹有何不同?

他說:「納粹一出現,人們就慌恐不安,緊張害怕,他們用盡殘忍的手段讓人們死亡,但卻合法(補充:當時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納粹的行刑手段並無不法,也就是合法之意),極度不人道,卻合法?這麼諷刺的事情出現在美國,而大衛在生命盡頭時也有相同感受,「人活活被餓死合法,但選擇自己的生命長短卻被禁止?」

凱沃基安從1990年到1998年當中,幫助130位患者有尊嚴的離世,這樣的行為也讓凱沃基安醫師被控2級謀殺罪,入獄服刑8年。凱沃基安醫師最大的貢獻就是讓美國多州與其他國家的安樂死合法化,並且肯定人可以自由選擇生命長度,醫師應尊重病患的選擇。


當然,我有許多同為醫師的好友,每每當我提到死亡醫師的故事時,總是有人認為「他只敢對素昧平生的人實施安樂死,如果真遇到自己的家人,根本不敢!」然而,事實上,生性不善交際的死亡醫師在世時僅有兩位重要的親友,一是自己的妹妹,另一位是同為醫師、並且認同死亡醫師的安樂死理念的女醫生。這兩位在生命最後盡頭時飽受癌症所苦,前後都選擇讓死亡醫師終結痛苦。


到這裡,不少人又會說「真冷血!連自己的家人朋友也敢殺!」但就是因死亡醫師堅信自己是幫助病人掌握自己的生命、維持尊嚴!

30年前的「無醫德」行為,卻是日後美國人權進步的墊腳石。我認為,醫德並非固定不變的概念、原則,而是因隨著社會、醫學各方面的進步而有不同,我們是醫師,也是治療者,是doctor,也是healer,所謂醫德,究竟是對社會、法律負責,還是對患者負責,還是對醫師自己負責?


用上述的角度來定義醫德未免過於狹隘,我認為,醫師雖有社會責任,但醫師與患者間也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關係,當患者有求於你,希望醫師能提供適當的醫療協助,醫師應本著自己的專業做全盤的計劃與判斷,若是硬要將無醫德的大帽子扣在醫師頭上,那麼就別期待醫學有新技術、新研究的一天了。
 
原文網址:https://news.tvbs.com.tw/ttalk/detail/topic/6295